加快發展磁浮新質生產力引領湖南軌道高質量發展 |
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南考察時指出,“科技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要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積極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為湖南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指明了前進方向。牢記囑托擔使命,感恩奮進再出發。湖南軌道集團堅決扛起主體責任,錨定端牢磁懸浮產業飯碗目標,大力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全力搶占發展先機、贏得戰略主動,引領推動湖南軌道交通高質量發展。 以新理念指引新發展,磁浮交通產業具備發展先進生產力的典型特征 新質生產力是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分析歷史脈絡、產業現狀、發展形勢,磁浮交通產業具備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典型特征。 呈現持續創新的發展趨勢。磁浮技術核心在于電磁力控制,本質是用電磁力替代機械力傳導,從而帶來高速度、高精度、智能、節能、柔性等一系列優勢,廣泛應用于新一代工業傳輸方式與新一代能源動力裝備。磁浮交通作為新型軌道交通制式,主要由磁浮列車、線路軌道、牽引供電和運行控制四大系統組成,已發展出快速、高速(超高速)等多種技術路線,是中美日韓德等國科技競爭的重要領域,我國是全球涉及磁浮技術領域最廣的國家,深度參與全速度譜系磁浮技術研究。全球建成的7條磁浮線中,我國占4條(廣東清遠線尚未正式運營),其中湖南占2條(長沙機場、鳳凰)。 契合協調發展的戰略要求。600千米/時速度級的高速磁浮適用于國家長大干線,填補鐵路和航空運輸之間的速度空白,構建大城市群(圈)之間的高速通道;200千米/時以下的快速磁浮線路適應能力強、綜合成本低,可廣泛應用于城區、郊區、城際、景區等多種場景,有利于構建大城市群(圈)輻射周邊三四線城市的短程、低運量交通運輸網絡,促進城鄉一體化和區域協調發展,在京津冀協調發展、長三角一體化、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中部地區崛起、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國家戰略中有著巨大的發揮空間。 有利提升綠色發展水平。磁浮列車運行不與軌道接觸,噪聲、排放、損耗、震動等指標均優于輪軌制式,乘用體驗更好,舒適度更高。隨著新材料、新能源技術的不斷進步,磁浮交通低損耗、長壽命等優勢將進一步放大,相關衍生技術和產品也將應用于更廣闊的領域,促進多個行業綠色低碳轉型升級。 為高水平開放提供新動能。當前,湖南是全國唯一掌握快速磁浮交通裝備全套技術的省份和重要磁浮裝備供應基地,快速磁浮10大核心系統都實現裝備生產完全自主化,省內配套率超過80%,已經具備構建優勢產業集群的條件。通過做大做強磁浮交通產業,能夠帶動電磁、新材料、電子信息、裝備制造、工程建設等多個領域進一步發展,豐富完善“4×4”現代化產業體系,為湖南先進制造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融入“一帶一路”建設發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撐。 助力構建共建共享的現代化交通體系。充分發揮磁浮交通選線靈活、綠色低碳等比較優勢,不斷開發更多應用場景,推動磁浮交通與公路、鐵路、航空融合互促,建設安全可靠、便捷高效、有包容性、有韌性、可持續的現代化交通體系,能夠更好地服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加快實現交通強國“人享其行、物暢其流”的美好愿景。 堅持系統思維,全面把握磁浮交通新質生產力的豐富內涵 把握新質生產力的要素特質、產業結構承載和功能取向,搭建更優質、更高效的新質生產力系統,推動軌道交通產業朝著更為先進的生產力方向轉化。 把握好新型勞動者、勞動工具和勞動對象相互作用的關系。在新型勞動者方面,著力培養一批戰略型管理者、領軍型科學家、專業技術研發團隊、應用工程師、高水平技術工人隊伍等磁浮領域勞動者。在新型勞動工具方面,使用新一代信息技術、先進制造技術、新材料技術等,融合孕育更智能、高效、低碳、安全的新型生產工具,大幅提升磁浮技術研發、裝備制造、工程建設的效率。在新型勞動對象方面,從對傳統物質資料的加工利用躍升至對超導材料、電磁能、大數據的加工利用,推動傳統軌道交通產業隨之躍升為以快速磁浮為代表的新興產業,以高速超高速磁浮為代表的未來產業等。 以現代化的產業體系承載新質生產力發展。對現有磁浮交通產業鏈、供應鏈改造升級,破解部分領域關鍵技術和設備、關鍵基礎材料、核心零部件受制于人等瓶頸。著力提升產業鏈集成度、應用場景適配度,整合上下游產業鏈,積極培育一批科技含量高、溢出效應強、關聯度廣的新興產業。對高速、超高速磁浮等方向進行適度超前布局,提升磁浮交通產業結構的完整性、協調性、可持續性、包容性。 推動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聚焦生產能力提升,積極推動數字技術、人工智能賦能磁浮產業,引導各類企業和機構參與重大創新,打破束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堵點卡點。聚焦生產效率改善,突出政策引導,深化重點領域改革,加強產業鏈整合,強化新型生產要素供給,不斷滿足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需求。聚焦發展質量提升,以新需求牽引新供給,以新質生產力發展滿足和創造新需求,提供更高品質、更高性能、更高效率、更具可靠性的磁浮交通產品與服務,積極回應人民群眾對美好出行的新期待。 把握自身定位,充分彰顯湖南軌道交通產業“鏈主”擔當 以科技創新為第一驅動,圍繞構建“4×4”現代化產業體系,持續把磁浮交通產業做大、做優、做強,打造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湖南樣本”。 以大戰略牽引大產業發展。打造“湖南磁浮”品牌。加快推進思想觀念、治理體系、工作能力“三個現代化”,旗幟鮮明樹立長期靠磁浮吃飯的理念,把打造“湖南磁浮”品牌作為集團中長期發展戰略,納入“一體兩翼”布局,推動“融、投、建、營、研”全產業鏈發展。完善線網規劃布局。深度參與全省磁浮交通產業發展、交通線網布局等規劃編制,謀劃好“十五五”磁浮交通項目,有序推動區域中心城市、城際、景區等軌道交通項目的“快速磁浮替代”。截至目前,全省快速磁浮項目規劃研究可實施項目為13條,總里程460公里。加強重點項目建設。以項目為載體做大磁浮交通產業市場“蛋糕”。重點推進張家界、岳陽等磁浮交通項目,集中力量加快前期工作,創新項目實施模式,促進各類資本協同參與,加快推動項目落地。 構建完善磁浮科技創新體系。包括“四個體系”:關鍵技術自主創新體系。梳理“卡脖子”技術清單,圍繞車軌橋一體化、磁浮列車測速定位和運行調試、磁浮牽引等方面開展技術攻堅,系統掌握快速磁浮成套技術,全力降低磁浮交通產業全壽命技術成本,有效提升磁浮工程技術應用能力。產學研“一體化”創新體系。密切對接國防科大、中南大學、同濟大學等高??蒲匈Y源,用好磁浮技術省工程研究中心等省級平臺,努力爭取一批國家級技術平臺項目落地。建設好鳳凰磁浮示范線實驗基地,組織省內相關科研院所、研發單位共同參與各類新技術驗證,推動快速磁浮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科技創新保障體系。做實做強湖南軌道技術應用研究中心,完善集團科技創新保障、考核、激勵等制度辦法,積極引進領軍型科研人才,大力開展技術項目“揭榜掛帥”,注重培育一批“磁浮工匠”。行業標準規范體系。依托“交通強國”部省共建,進一步梳理和完善技術標準體系,出臺《快速磁浮交通設計暫行規定》企業標準,開展城際、市域市郊、旅游景區等不同類型地區磁浮交通項目技術標準編制研究,對沿海濕熱地區、沙漠干燥地區等特殊環境氣候磁浮項目進行實驗測試,拓展磁浮交通項目應用場景,豐富標準體系內容。 積極推進磁浮交通產業資源整合。加快促進抱團發展。著力補齊產業鏈短板,以資本為紐帶整合鐵路規劃設計研究資源,推動成立湖南磁浮交通產業協會。積極爭取國、省產業支持政策,圍繞創新平臺建設、原創技術研發、科技成果轉化、優質企業培育、產業集群發展、標準體系和品牌建設、金融和人才支撐等多方面加強保障。加快實施“降本增效”。加強產業鏈企業統籌協調,積極對接在湘金融資源,引導各企業既參與市場競爭又做到利益共享,圍繞“降本增效”分工合作、共同發力、共享成果,推動磁浮項目建設成本持續下降,建好磁浮交通示范線,提升湖南磁浮交通整體競爭力。加快推動“出湘出?!?。堅持“跳出湖南看磁浮”,研究制訂“湖南磁浮”出湘、出海計劃。借助中車、中交、中鐵等“央字頭”企業及大型骨干上市公司的優質海外市場資源,對東南亞、中東等“一帶一路”國家加強推廣營銷。與張家界、郴州、岳陽等地簽訂框架協議,對山岳型景區加強項目推廣,不斷拓展新型軌道交通的“藍?!笔袌?。 前瞻性布局未來產業。實施技術儲備。在穩步發展快速磁浮同時,著眼搶占新賽道、塑造新動能、形成新優勢,圍繞600千米/時速度級高速磁浮交通開展部分技術實驗和驗證,在磁懸浮控制系統及相關技術標準方面進行技術積累。做好產業鏈長遠布局。加強上下游企業、科研院所合作,爭取國家級科技創新項目,逐步開展高速、超高速磁浮牽引系統、供電系統、信號供應系統、車軌系統等關鍵技術集成、運用驗證和應用示范,促進我省企業在未來高速磁浮交通發展中不掉隊、有話語權、能分享紅利。參與試驗線建設。協同兄弟省市爭取國家支持,積極參與試驗線應用項目。 (首發于2024年8月1日《湖南日報》第三版) |